摘要 所谓资源型城市,是指以自然资源开发而兴起,并以资源开采为主导产业的城市。我国资源型城市在经历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繁荣发展以后,面对新的世界经济形势,开始出现发展瓶颈,甚至走向衰落。为适应新的国际形势与快速发展的经济形势,单纯依靠不可再生资源生存的资源型城市必须进行自我检讨,分析问题,从而转变发展观念和思路,使资源认识从简单向立体转变,使城市产业从单一向复合转变,使城市空间从单级向多元转变,并凸显城市服务功能。城市产业的转型推动城市空间重构,城市经济逐渐趋于服务化,并且推动中心城区重新发展与城市空间扩张。本文以“中国镁都”辽宁省大石桥市的城市转型思路为例,通过研究其城市产业的发展历程,确定其城市产业正处于转型关键期,并通过分析其区域经济条件、自身产业基础及国家政策导向,重新定位城市功能与目标,从而确定其产业升级与转型方向。而城市的产业活动必然要落实到具体空间上,通过门槛理论的应用,分析城市扩展的方向选择,寻找城市空间重构的可能和方向,为面临资源枯竭、环境污染、产业单一、城市综合竞争力弱的城市探索一条重新崛起之路。
关键词 产业转型 空间重构 资源型城市
1.引言——资源型城市转型的重要意义及时机选择
在世界经济快速推进的今天,城市竞争力就是城市的生命,没有竞争力的城市终将被历史淘汰,根据诸多西方城市发展的历史经验,资源型城市的发展结果可以清晰地归纳为两种,一种是经过成功转型而最终发展成为具有持续竞争力的综合型城市,一种是人去城空成为“鬼城”。因而对于资源型城市来说,不可持续性是城市发展中最核心的矛盾,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资源城市的突出特点就是资源在产业中的决定性作用,资源储量是决定资源型城市存亡的中枢,一旦资源储量下降,资源稀缺就会造成生产成本迅速提高,产业竞争力迅速减弱,市场份额迅速降低,随之而来的是劳动力过剩导致的失业和产业规模下降带来的经济衰退。
其次,资源型城市在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必然造成城市污染的不断加剧,从而导致城市环境恶化,生活质量严重下降,城市如同“中毒”般一步步走向衰败,而环境的恶化也进一步成为其他产业引进过程中的巨大障碍,间接造成了城市对人口和各方面经济要素的引力明显不足。
再次,资源型城市单一型的产业结构,赶不上信息时代快速提升的经济发展。在高科技产业高附加值、高创新度、高经济增长率的带动下,城市将以几倍于资源型城市发展的速度提升;相对的,资源型城市发展的后劲不足,综合发展逐渐滞后。此外,一旦资源型产业发生衰退,其他产业过于弱小,将无法支撑城市,最终只能放弃城市。
因而资源型城市的繁荣往往是一个短暂的阶段性过程,无可避免地面临着衰败的危机,因而转型不是可有可无的选择,而是关系着城市存亡的关键。要避免这一结果,就必须进行转型,并且要尽快转型。
对于资源型城市来说,要避免抛物线式的发展,避免走向衰亡,就必须抓紧时间转型。而转型,一方面意味着要改变对资源的依赖,即意味着要改变产业模式;另一方面也意味着改变城市的发展思路,从而形成新的城市发展路径。而转型的时机对于转型成功的可能性以及转型策略的选择空间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根据资源型城市的生命周期曲线,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存在两个临界点,一个是由繁荣期向衰退期的拐点,这个拐点是产业无法支撑城市正常发展的临界点;而另一个临界点是城市由衰退走向最终衰亡的拐点,即产业无法支撑城市生存的临界点,也是产业加速衰落的拐点。从定量的角度看,当资源开采总计已超过探明储量的70%,保有服务年限不足15年时,产业与城市将进入衰退阶段,这意味着成本上升,产业的规模面临下滑,销售额、利税额和就业人数也将陆续出现下降,而当保有储量不足10%时,就已经进入了衰亡阶段。城市发展到这两个阶段后,转型的风险和成本都会明显加大,而在此前转型,仍在发展的资源产业会为城市转型提供强大的保障 。
城市繁荣期也正是资源产业规模不断扩张的阶段。在此阶段,资源产业将为城市吸纳各种经济资源,同时生产和管理技术日趋完善,生产能力得到充分发挥,产量趋于稳定,首先在经济上能够给予城市巨大的支撑;此外,处于该阶段的城市,城市规模基本形成,城市功能日趋完善,城市支撑力好,发展空间大,同时对环境的破坏程度有限,可以为城市转型提供一个较长的缓冲时间,从而带来较多的转型机遇。稳定和延长这个阶段,并在这个阶段开始实施经济转型,是资源型城市的最佳选择。转型后的城市发展曲线将进入新一轮的增长期,彻底改变原有资源的约束。
2.产业升级与转型——转身下海,积极融入海洋经济
2.1 背景分析
当今世界镁矿分布呈现三足鼎立之势,中国位于第一位,而辽宁省是中国菱镁矿的主要产地,储量占全国的85%以上,其中素有“中国镁都”之称的辽宁省大石桥市,储量占到辽宁省总量的24%。大石桥市是辽宁省营口市所辖县级市,是辽宁“五点一线”经济带与沈大城市发展轴上的重要支撑点。自1913年开始大规模开采菱镁矿以来,经历了近百年的发展与变迁,今天已经成长为国家级镁质材料产业化基地。
然而,目前大石桥市菱镁矿开采量已不足50年,大石桥市正面临资源枯竭、环境污染、产业单一等严峻问题,同时与其相邻城市海城(菱镁矿储量占辽宁省75%)之间也存在着激烈的竞争。面对发展的瓶颈和未来的挑战,大石桥市正处在城市转型的关键时期,急需改变思路,找准定位,寻找一条新的崛起之路。
自2001年12月,国务院确定辽宁省阜新市为全国资源枯竭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城市之一后,资源型城市转型更进一步引起了国家层面的重视,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和改造,支持资源开采型城市和地区发展接续产业”,为东北资源型城市转型提供了难得的机遇。2003年国家正式出台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其中特别提出将“推进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作为实施重点,对资源仍较丰富的,要加强资源的综合利用和精深加工,拉长发展链条;对资源近期可能走向衰竭的,要抓紧研究接续产业发展问题;对资源已经枯竭和接近枯竭的,要加快发展接续产业;同时研究建立资源开发补偿机制和衰退产业援助机制,促进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国家政策和区域经济的发展同时对大石桥市的转型提出了要求。
处于繁荣期前期阶段的大石桥,作为国家镁质材料生产基地,拥有较成熟的生产技术和具有明显优势的市场占有率,这种单一产业支柱型的经济发展将在城市转型期为城市稳定发展提供必要的经济保障,并能够为转型提供支持,例如可以用于城市综合配套设施建设、新产业培育等,同时由于其良好的经济能力,在重大项目的竞标过程中也具有更多的优势。利用现阶段明显的经济优势,全面促进城市转型,必将事半功倍,随着转型的实施,城市发展也将发生重大转折,城市将向着综合性、可持续的方向不断迈进。大石桥必须通过全面转型,把握机遇,充分融入港口经济,“转身下海”。
2.2城市定位与发展目标
从长远发展趋势来看,大石桥必须找准定位,才能够最大程度提升竞争力,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因而在城市定位方面,需要遵循如下几个原则:
a、城市的定位必须立足于城市的自身优势;
b、城市的定位必须与区域发展相协调;
c、城市的定位必须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
d、城市的定位必须能够体现城市的核心竞争力。
基于以上几项原则,我们对大石桥的未来发展提出基本的定位,需要结合大石桥市的自身特点和区域环境,以展望东北亚、接轨环渤海、融入大东北、立足“辽”“沈”“营”为战略思路,以可持续发展为发展基调,以全面凸显大石桥市的核心竞争力为目标,因而我们对大石桥的未来总的城市定位为:综合性、现代化、生态型的工商业城市,辽中南地区重要的区域中心城市之一。
结合大石桥的城市定位,大石桥未来的发展目标应当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大石桥应当成为世界级的镁质产品研发、生产基地,成为引领镁产业发展的中国镁都;二是大石桥应当依托良好的自然条件,发展成为环境优美、安全宜居的山水城市;三是大石桥应当依托其良好的产业基础和城市建设,发展成为产业集约强劲、经济可持续发展、城市功能完善、城乡关系和谐的活力之城。总的表述为:山水镁都,文化商城。应具备五大功能,即制造功能、创新功能、服务功能、文化功能、宜居功能。2.2.1制造功能
以镁质材料、有色金属、装备制造等为特色的先进制造业基地,成为营口港的配套中心,沿海经济带的重要组团。2.2.2创新功能
整合大连、沈阳以及京津地区的科技、人才优势,提升技术创新能力,打造科技创新基地,建设科教新城。2.2.3服务功能
面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多重需求,依托区域交通体系,建设以商贸物流为主体的现代服务体系。2.2.4文化功能
结合以金牛山人类文明为核心的历史文化,以民营企业为特色的现代工业文明,打造旅游热线,文化新城。2.2.5宜居功能
发挥城市的山水资源特色,通过环境治理和生态整治,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保障,建设低碳生态、安全宜居的山水城市。大石桥市是个多山少水的城市,为了改善城市环境,决策者致力于引水入城。经过调查和设计,从辽河引水,经提水泵站,将河水储存在城市中设多个蓄水湖泊,湖泊之间以水道相连,真正形成了山水城市。
2.3产业升级与转型
营口沿海产业基地是沈阳经济区和辽宁沿海经济区两大区域的交汇点,也是实现两大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托,因此它承载着两大经济区域的对接与两大经济区域的发展需求,临港产业成为未来营口的发展重点。大石桥作为营口重要的组成部分以及营口面向东北大陆腹地的门户区域,在对接港口经济方面都将具有重要意义,因而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对大石桥的发展给出了相当明确的定位。作为营口产业基地的东部组团,大石桥发展组团包含大石桥市国家级产业基地——营口镁质材料产业化基地,以及3个省级工业园:大石桥经济开发区、南楼经济开发区、大石桥有色金属工业园,这将成为大石桥融入区域发展的重点,并成为发展新型材料、对接港口经济的重要基地。其中南楼产业园立足其成熟的产业基础,延伸产业链条,从资源初加工向深加工升级,使其成为大石桥市产业升级的载体,新型产业园则积极拓展产业门类,融入“港口经济”,使其成为大石桥市产业转型的载体。
3.城市空间重构——跨越成本最低化是方向选择的基本准则
城市形象是城市综合实力的外在表现,同时也是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部分。大石桥多年以来所形成的工业小城镇的形象,需要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逐步改变和升级,城市形象建设应能够体现城市的特点、城市的优势以及城市的发展理念。随着产业多元化和城市功能的不断完善,要进一步从城市环境、城市建设、城市方针等方面全面提升城市形象,将大石桥打造成为“山水镁都、文化商城”。
3.1门槛理论的应用
门槛(Threshold)是指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界限,一个限度或一个临界值。在城市规划中,门槛是指城市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某种限制,或从量变到质变的某个转折点。门槛的确定需要对以下影响城市发展的因素进行分析:①自然地理条件对城市用地发展的适合程度;②公用设施和运输系统扩展的可能性;③现状城市用地利用情况,包括建成区内未来发展的土地,环境质量低劣或荒芜废弃之地,历史遗迹保护区和各类保护区、防护区等。
对于本次大石桥空间战略规划来说,门槛理论的应用将有助于我们科学地确定城市的发展方向与发展时序。大石桥特殊的自然环境和交通区位是把双刃剑,既是发展的动力又是阻碍;丰富的山体资源为城市的空间环境创造了良好的基底,但同时又在某种程度上对城市拓展方向形成屏蔽;高铁高速的穿越为城市发展提供了路径,然而也对用地造成了切割。城市的发展方向与发展时序的判定主要依据自然地理条件将城区划定成不同的门槛区、判断公用设施和运输系统扩展的可能性、现状城市土地利用状况及交通线、防护带等,最终综合确定城市发展的第一门槛线、中间门槛线和边界门槛线。
3.2.发展方向的选择:“转身下海”是城市空间转型的终极目标
3.2.1 北向发展分析:工业高地
由于产业转型是空间转型牵引动力,故西北方向的发展应以产业园区为先导,在密切与老城区联系、充分利用老城区各项公用设施的基础上辅以恰如其分的居住配套建设;又由于西北地区处于整个城市的上风向位置,用地面积广大、地形又相对较为平坦,只有中部集中了3座山脉(猪龙山、锅底山、铁石山)。为防止用地蔓延粘连成片,建议采取组团方式进行开发。
3.2.2 西向发展分析:商贸要塞
大石桥现状城区西侧毗邻营口市老边区界,故城市西向发展的意义不仅仅是单纯的自身空间拓展,还承担了融入大营口,协同老边区联动发展的重要职责。城市向西发展的牵引动力主要来自哈大高铁柳树站、营口机场的建设以及老边区外环的修建。前两者皆是积聚人流、物流的强大磁场,使得大石桥市长大铁路以西、营大公路以南的地区成为承接辐射的首位区,又由于基地本身具有迷镇山等丰富的景观资源,故理论上具备发展高端商贸的条件,进而支持大石桥向工商业城市转型的进程并迅速成长为大石桥新兴的支柱产业。
3.2.3 南向发展分析:新城所在
城市新中心安置在白虎山西侧。通过对白虎山进行景观整治和优化提升,如将其该造成矿山遗址公园、工业文明谷等,加速生态基底修复,美化空间景观环境,创造充满活力的大石桥城市新区。
3.2.4 东向发展分析:资源命脉
大石桥市以镁矿兴市,而镁矿资源主要集中在东部山区;镁质材料产业是城市具有压倒性优势的支柱产业,而镁质材料企业又多集中在南楼工业区。城市产业转型与升级需要一定的过程,有时候这个过程甚至很漫长。在现阶段以及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在原有产业结构升级中途、新的经济增长点尚在培育之中的过渡时期,考虑工业适度东进。
3.2.5 总结:工业北上东进、城市南倾西拓
综上所述,西、南方向是城市未来与营口市全面接轨、完成城市总体空间形态“转身下海”的战略要地,其中,南向的时空距离以及跨越成本都远小于西向,故中心城区的近期拓展应选择南向,而西向则是在新城建设基本成型,产业升级基本完成之后,作为远期拓展空间考虑。东、北方向则是城市未来的产业发展用地,应结合“退二进三”的进程完成“一区多园”的建设。其中,现南楼经济技术开发区所在的东部主要负责延续城市现状优势产业,而未来营口(大石桥)沿海新兴产业区所在的北部则承载了城市未来产业改造、升级、转型的希望。
由此,本次规划得出城市发展方向即“工业北上东进、城市南倾西拓”的十二字方针,其中,近期城市空间拓展以南向为主,远期考虑适时西拓;而工业用地扩展则应秉承东部资源型产业与北部接续型产业相辅相丞的原则,协调开发,以促进大石桥产业平稳、协调发展。
4.结论
大石桥市的转型之路将会是成功的,这是由其优越的区位条件,良好的产业条件,适时的政策条件以及决策者意愿等多种因素共同决定的,对于同类型城市而言,具备很多可借鉴之处。但对于内陆大部分资源型城市来说,其转型之路还有待探索。总体而言,面临转型期的资源型城市要想走上重新崛起之路,必须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除了产业的升级和转型,城市空间布局的重构之外,还应在服务、文化、城市环境等方面做出建设,通过提升城市的软实力,走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之路,使资源型城市找到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路卓铭、于蕾、沈桂龙.“我国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理论时机选择与现实操作模式”[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7年9月。
2)刘云刚.“中国资源型城市界定方法的再考察”[J].《经济地理》.2006年11月。
3)许顺才 林纪 许景权 吕红亮,“东北地区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问题研究”,《规划50年——200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上册)》,2006。
作者简介:
姓名,暴婕。性别,女。出生年月,1979.7.16。最高学历,本科。工作单位,北京北达建筑规划设计院。职务,副总规划师、城乡规划二所所长。职称,中级。